一.基本原理
孔板實驗是Boissiex和Simon1962年次建立的,此后被廣泛用于藥效研究。該實驗是利用新奇(curiosity)和恐懼(fear)兩個因素來控制動物在新環(huán)境下的行為,用逃避(escapes) 來反映這兩個因素的作用結果。動物反復鉆頭(head一dipping)反映其新奇感和對逃避的渴望。一般認為,藥物在不影響動物運動活性的劑量下,增加鉆頭次數和時間,表現為抗焦慮作用,減少鉆頭次數和時間則為致焦慮作用。
二.操作步驟
大鼠和小鼠的實驗裝置有所不同。大鼠裝置為一個66cm x 56cm x 47cm的木箱,底板有4個直徑為3 . 8cm、深1 cm的等大圓孔,其中兩孔離近壁14cm,另兩孔17cm,孔板水平抬高12em;小鼠木箱為44cm x 40cm x 27cm , 4個孔的孔徑均為3cm,厚1. 8cm,每孔中心離近壁的距離為l0cm。 80年代之后,孔板箱壁及每一孔周邊都裝有紅外光電管,并與微機相聯,這樣可同時自動記錄動物的鉆頭次數和鉆頭時間、運動活性及站立數等多項指標,既提高了工作效率,又增加了實驗的可靠性。實驗用雄性成年的大鼠或小鼠。將動物置于孔板中央,背朝觀察者。動物兩眼消失在洞中為一次鉆頭(a head一dip),記錄5-10min的鉆頭次數及鉆頭持續(xù)時間。
三.注意事項與評價
(1)對孔板箱的形狀和大小沒有統(tǒng)一的標準,但常采用方型,其邊長在大鼠一般60cm,小鼠為40c m左右。
(2)孔的數量早期多為16孔,現在通常采用4孔板。
(3)動物在上午的鉆頭數往往比下午多。因此,應盡量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內做實驗。
(4)本實驗對致焦慮藥(如BDZ受體反相激動劑)引起探究性鉆頭的特異性降低結果較為一致,而某些缺乏抗焦慮作用的藥物(如BDZ受體拮抗劑氟馬西尼)反可使探究性鉆頭增加。故在篩選未知藥物時應結合其它焦慮模型進行評價。